第911章 科举出题(下)(1 / 2)

李彻笔锋一转,开始编撰墨义题。

所谓墨义,考的便是对经义的理解和阐述。

若说帖经是检验学子是否‘读过’,那墨义便是要看他们是否‘读懂’。

在明清时期,对墨义的考核非常苛刻,要求字字句句皆需引经据典,恪守先贤注疏,不容半分己见,近乎僵化。

毕竟那时候的文人,都讲究一个‘替圣人发言’。

但李彻的大庆刚刚开始科举,自然无需用‘八股文’这样的变态规则,来禁锢考生思想。

开科取士,首重务实。

在李彻看来,能理解圣贤之言的基本精神,并能在实际中大致运用,便已合格。

若能在此基础上有所阐发,那便是上佳之才。

他提笔写下第一道墨义题:“‘父母在,不远游,游必有方。’何解?”

此题甚为简单,只要能答出‘父母健在时,子女不宜远行,若不得已必须远行,也需告知父母明确的去处,使其安心’,便算掌握了基础。

若能再引申一步,谈及此举乃‘孝道’体现,旨在避免父母担忧,那便可归入良好之列。

李彻的标准还是很宽松的,只要不是答出‘你父母在我手里,你跑不了的,就算你跑了,我也有办法把你抓回来!’这等抡语答法,都可以得分。

开头的五道墨义,皆属此类基础,意在筛选出那些真正读懂了书的学子。

然而,李彻的诚意也仅限于此了。

从第六题开始,画风陡变。

他笔下的题目,开始跳出经义的藩篱,直指现实。

例如:“若你所治之县,四季分明,却因连年耕种致地力贫瘠,当劝农种植何种作物以养地力?”

此题看似寻常,实则是一道隐藏的常识题。

农业乃是国家的根本,如今的大庆还是个农业国家,即便是把奉国单独摘出来,也顶多算个半工业国家。

那些只知诵读‘治大国如烹小鲜’,却分不清麦苗与韭菜区别的学子,在此题面前必然抓瞎。

唯有对农事稍有了解者,方能答出种植大豆等豆科植物,利用其特性滋养土地的正确答案。

紧接着,他又抛出两道情境题:

“你所辖的防区,粮仓与武库同时遭敌偷袭起火,兵力有限,你会选择先救何处?”

“你接手一桩杀父案,凶手因其父与妻子通奸,愤而杀死二人,此案当如何判决?”

这类问题并无标准答案,却能如一面镜子,映照出考生的才干与思维模式。

是重于后勤保障的稳健派,还是优先保障武备的强硬派?

是恪守律法条文的法吏之才,还是懂得酌情考量人情的治理之材?

李彻便可据此因材施教,在未来分配官职时,将他们安置在最合适的位置上。

除了这些考察实务的题目,李彻笔尖一动,又勾勒出几道‘不当人’的考题,嘴角不禁泛起一丝笑意。

恰在此时,怀恩前来通报,文载尹求见。

李彻当即大喜,立刻宣他进来。

文载尹步入殿中,一眼便瞧见皇帝又在伏案疾书,面前铺开的正是科举考卷的格式。

他不由诧异道:“陛下,考题不是早已拟定完毕?您这是......”

李彻抬头,笑道:“文老来得正好,主卷已经封存,这是副卷。”

“副卷?”文载尹更加疑惑,“何为副卷?”

“以防万一之用。”李彻放下笔,解释道,“倘若主卷出了纰漏,譬如考题泄露,便可立刻启用这副卷顶替。”

文载尹闻言面色一凛,声音都压低了几分:“不能吧......谁人有如此泼天之胆?”

李彻笑而不语。

他来自后世,深知科举舞弊乃是贯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