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百一十八章 好儿子(2 / 4)

欢迎。

自从崛起以后,金人接连发动侵略战争,攻城略地,烧杀抢掠,无恶不作,让辽地的百姓饱受战乱之苦,流离失所,给辽地百姓带来了沉重的灾难。

如今赵俣率军大破金军,给这片饱经沧桑的土地带来了久违的安宁与希望,燕地的辽民怎能不欢欣鼓舞,又怎能不将赵俣视为救星?

燕京城内,彩旗飘飘,锣鼓喧天。百姓们自发地走上街头,夹道欢迎赵俣的归来。

赵俣骑在高头大马上,望着眼前热情的百姓,心中感慨万千。他深知,这场胜利,不仅仅是一时的军事成果,更是大宋重振声威、赢得民心的关键一步。

同时,赵俣也明白,未来的路还很长,金国虽遭重创,却未必会轻易就范,草原上的诸多部落也有待解决,大宋想要真正在这片土地上站稳脚跟,还有诸多挑战等待着他。

回到燕京的皇城后,赵俣顾不上休息,立刻召集了手下的大臣和谋士,商讨下一步控制草原的计划。

游牧民族如同一匹难以驯服的野马,始终是中原王朝的心腹大患。

宋朝时就不多说了。

金灭北宋;蒙古灭南宋。两宋都是亡于北方的游牧民族。

到了明朝。

明朝初年,朱元璋以雷霆手段清扫北元残余势力,迫使元顺帝逃往漠北,但蒙古并未因此消亡,而是分裂为鞑靼、瓦剌、兀良哈等部,这些部落各自为政,彼此争斗不休。

朱棣上台后,更是以五次亲征漠北的壮举,试图将蒙古彻底纳入掌控。

明军的这些战役虽重创蒙古势力,却未能根除其威胁,蒙古各部如野草一般,野火烧不尽,春风吹又生。

明朝对蒙古的治理不仅局限于军事层面。

明朝曾经试图通过关闭边境马市,切断蒙古获取粮食、铁器等物资的渠道,迫使其臣服,但经济封锁反而刺激了蒙古的劫掠行为。

后来明朝又试图通过“以夷制夷”来分化蒙古各部,例如扶持瓦剌对抗鞑靼,不过这种策略如同饮鸩止渴。

瓦剌在也先领导下迅速崛起,“土木堡之变”更是成为明朝的奇耻大辱,明英宗朱祁镇被俘,北京城岌岌可危,暴露了这种军事策略的局限性。

即便后期明朝通过“隆庆和议”开放互市,试图以经济手段缓解冲突,但蒙古各部仍未真正归附,边患依然频发。

此外,明朝的边防体系也暴露出严重问题,明初设立的奴儿干都司、哈密卫等边疆机构,因距离遥远和补给困难等问题,难以长期维持。

加之明朝后期国力衰退,财政开始拮据,边防军士常常缺饷,战斗力更是大不如前。

蒙古首领俺答汗甚至在明朝末期兵临北京城下,迫使明朝妥协。

这种军事上的被动,让明朝始终无法彻底解决蒙古问题。

相比之下,清朝后来的盟旗制度和宗教控制,远比明朝的卫所制度更为深入和持久。清朝再辅以联姻和八旗制度,就彻底驯服了蒙古,蒙古各部俯首称臣,甘愿融入大清版图,长达数百年未生叛乱。

更重要的是,明朝缺乏对蒙古文化的深入了解和利用。蒙古人信奉藏传佛教,但明朝并未有效利用这一宗教影响力,而是单纯依赖军事和经济手段,这种单维度的治理方式,使得明朝始终无法在蒙古建立稳定的统治秩序。而清朝在蒙古地区大力扶持藏传佛教格鲁派(黄教),鼓励蒙古贵族子弟出家为喇嘛,由于喇嘛不能婚娶,蒙古的人口和战斗力逐渐下降。

到了民国时,蒙古的人口降到了不足五十万,而当时出家人数仍高达总人口的12.8%。

可见清朝治理草原的手段有多成功。

这些都是大宋可以借鉴的。

在这里,张纯给赵俣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