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传之节三:西风乍起(1 / 2)

开篇激战1860 琳琅岁玥 1142 字 11个月前

“绛帻鸡人送晓筹,尚衣方进翠云裘。

九天阊阖开宫殿,万国衣冠拜冕旒。

日色才临仙掌动,香烟欲傍衮龙浮。

朝罢须裁五色诏,佩声归向凤池头。”

这首唐朝大诗人王维的七律,描写了当年大唐帝国早朝时的景象。

其中一句“万国衣冠拜冕旒”,更是华夏帝国兴盛时,列国入朝的写照。

这种“八方来贡,万国来朝”的场面,向来都是中原王朝的统治者在政治和外交上的崇高追求。

而“封贡体制”,则是古代中原历朝历代唯一认可的外交模式,也是对外贸易、文化交流的主要形式,是东方由中原为主导的国家间关系的基本体制。

然而,从明朝中后期开始,随着欧洲大航海时代的开启,经历了工业革命的西欧各国日渐强盛,势力逐步覆及全球。

在这个过程中,欧洲人所推崇的殖民体系,和用实力与缔约相结合的外交秩序,势必随其强权向全世界推行,冲击并取代其他地区的传统邦交模式。

而仍为大清君臣所沉浸其中的封贡体系,也终将被其彻底打破。

一转眼,林则徐到广东已有数月了。

这几个月来,虽历尽艰难的收缴了大批鸦片,并且得到了道光皇帝的嘉许。

但也是在这几个月中,通过近距离的接触,以及从各种渠道了解到的夷情,使他对洋人的认知有了很大的改变。

尽管千百年流传下来的经学义理,仍左右着他的思想,但这些洋夷们的先进技术却着实令其震惊。

面对这样一群以往从未出现过的强大对手,他也不得不采用更灵活的手段加以应对。

从收缴鸦片时洋人的激烈反应,林则徐料定这些洋夷定不会善罢甘休。

于是,他很快就开始着手广州各口的防御,并试图通过贸易手段分化洋商。

这次大清国的对手,主导着对华鸦片贸易的,是业已形成“日不落”之势的大英帝国。

这年,维多利亚女王即位刚两年多,一个属于英国的辉煌时代刚刚开启。

如今的英国,已经是世界上的头号强国,而且仍处于快速上升期。

暂且不论别处,就单说在远东地区,英国已经占据了马来亚,即将完成对整个印度的控制,并且开始入侵缅甸、阿富汗等。

可以说,英国的势力圈已经触及到大清国的家门口。

而大清,则正是英国垂涎已久的下一个目标。

其实在最初时,英国并不打算与久负盛名的天朝兵戎相见。

英国人更想通过对话的方式,与大清开启平等外交,用贸易的方式获得东方的财富。

然而双方的历史与国情完全不同。

作为大西洋上的岛国,英国的空间及物产有限,其文化重海洋而好动,热衷扩张,推崇贸易,又因重视贸易而讲究平等,其宗教也崇尚扩张。

而中原则地大物博,重农轻商,认为农工生产是唯一能够创造价值的方式,其文化重士地而好静,主张内敛,不喜扩张,且历经千年,周边小国纷纷臣服,天朝上国心态已成,再难平等看待其他国家。

因此,英国人的外交努力,犹如鸡同鸭讲,结局显而易见,而有限的贸易往来,就成为双方几乎唯一的关联了。

英国人之所以向大清走私鸦片,起因也正是为了解决贸易问题。

英国人极其重视与大清的贸易,但由于社会经济结构等原因,英国在与大清的贸易中长期存在巨大的逆差。

英国政府将造成双方间这种贸易状况的原因,归咎于清政府的“闭关”政策。

因为无法改变大清的政策,更为了打破贸易困局,英国人便寻来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