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573章 提前行动(2 / 4)

盐,把市场交给盐商。

盐商要参与食盐的收购、运输和发卖,必须竞标获得销售地,上了名录才算有资格收售食盐。

而官府只监督盐商收购食盐的数量和运到销售地的数量,以监督的角度对不法盐商进行惩处。

这其实是很大胆的想法,也是明末至清朝时期的办法。

看似朝廷失去了对盐业的掌控,但实际上监督权却会让盐商更加小心谨慎,避免为谋求暴利而采用的不法手段被官府察觉,反而可以有效稳定盐价。

魏广德的想法其实和曹一夔对盐政改革的想法是天差地别的,所以他花了不少时间才慢慢消化了魏广德的提议。

“魏阁老,盐场不管收盐,这.....”

“提供专卖集市,灶户带盐入市,盐商如逛集市般自行选择购买.....”

两人在值房里一问一答,对曹一夔担心的问题,魏广德耐心解答。

其实,最开始魏广德是有成立交易所,以大明现在对食盐等级分类进行现货和期货交易的,不过如此结果可能就是人口集中的大城市食盐堆积如山,而人口稀少的区域可能无人问津。

所以,以食盐为金融工具的想法,是行不通的。
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!

而且,朝廷要的是地方上食盐价格稳定,而不是大起大落影响民生。

自然,此法虽然可行,但却根本不敢考虑。

毕竟,他是首辅,可不是金融寡头。

“灶户可依据商人给出的价格自行决定出售,他们只需将足够的食盐运至集市,就算完成对朝廷的赋,商人采买食盐运出集市时征收盐税。

这样,也可以避免盐商合谋压低盐价。

毕竟,他们需要按时运出食盐供应地方,否则就是违规,盐运司自然可以进行处罚。”

魏广德继续解释他对盐政改革的设想,大明有两淮盐场、两浙盐场、长芦盐场、河东盐场、福建和山东盐场,号称大明六大盐场,占据大明食盐产量大半。

两淮盐场设有泰州、通州、淮安等分司,盐场总计超过30个。

两浙盐场设有嘉兴、松江、宁绍等分司,盐场总计超过35个。

长芦盐场设有沧州、青州分司,盐场数量也在20个以上。

山东盐场也设有2分司,盐场数量在15个以上。

与其它盐场相比较,明朝北疆盐场规模较小,盐场数量较少。

魏广德选择让长芦盐场为试点,重要原因就是长芦盐场负责直隶周边食盐供应,如果出现问题,朝廷也能及时处理。

至于山东、福建等盐场,规模多少有些偏小,长芦盐场说大不大,说小不小,正是用来做改革的合适目标。

“回去好好想想,拟个章程,不要怕出错,有错就改,有压力,往我这里推就是了。”

魏广德送曹一夔出内阁的时候,对他语重心长的说道。

盐政改革是魏广德上任后第一个改革目标,张居正执行的那些决策,大抵是不会变的。

其中虽小有过失,但大体上还是不错,可以继续执行下去。

而且实际上,因为魏广德参与了张居正改革的探讨,对张居正改革中犯下的过错,他是能提出来修改就修改,实在改不掉的则根据轻重分别处理。

有些政策在明年,肯定是要废掉的,但大部分不会动。

魏广德送走曹一夔回到值房,芦布手里拿着一份文书站在门口,见他过来递上文书说道:“老爷,兵部先前送来的,大军暂时在济州岛休整,釜山那边水师已经出发前往佐渡岛。”

“没有战报送来?”

魏广德接过文书,多问了一句。

“还没有,暂时还未和倭寇交战。”

芦布小声说道。